阅读历史 |

东晋北府一丘八 第1298(6 / 6)

加入书签

偿这么多年来,我和道规不在她身边,全是靠道怜的耕作来供养全家的辛苦。”

刘敬宣点了点头:“这没有错,所有人在道怜当官之前都认为道怜是个孝顺的大好人,应该值得这些回报的。”

刘裕叹了口气:“这个错在我,是我因为要尽孝,破坏了朝廷的纲纪法度,在道怜没有担任过哪怕是一个村长,里正的情况下,在他不具备任何治政能力的情况下,只是因为我娘的请托,就让道怜去当了大官,主管江北六郡,数十万百姓的父母官!”

“更要命的是,我让他当了官后,以为找些世家子弟来辅助,就可以把一向贫穷,地多人少的江北给治理好,我自以为是地以为江北没有经过开发,人口希少,是世家高门都看不上的荒凉之地,在这里没有什么油水,道怜为官不会出什么大事,结果现实却狠狠地打了我的脸,他在这里搞得天怒人怨,百姓们甚至开始倒向胡虏南燕,险些酿成大祸。”

“而我最后又不能因此惩治道怜,既然不能按国法处理道怜,也就不能按国法来处理那些世家的官员,只能把他们罢官夺爵,发送回家了事,如此上行下效,这两年来各地的吏治非常糟糕,很多人都跟着有样学样,在任上贪污腐败,给自己家的子侄谋取福利,却不顾百姓死活,这回的妖贼作乱,所到之处,各地的豪强和百姓纷纷响应,几乎是再现了当年天师道孙恩之乱时的吴地情况,这不就是因为我要尽我的孝道,而损了国法公益,造成的结果吗?”

刘敬宣长叹一声:“寄奴啊,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吧,也不可能再挽回了,我知道你的本心是为了天下苍生和百姓的,可是这世上的法则,就是这种亲亲相隐,孝顺为先,以这些为理由和借口,就算你不用道怜,别人也会为自己的家族谋取私利的,想要人人都为了素不相识的百姓,天下人而服务,怎么可能呢?”

刘裕正色道:“我既然要的是一个公天下,那就必须从根本上扭转这种风气。作为人,孝顺父母,慈爱子孙是必须的,这也是基本的道德,但这种道德,不能以损害天下人的利益,不能以动用手中的公权力为代价,这就是我必须要强调的事,之所以要建立这么一个制约皇帝,乃至考核百官的组织,就在于要明确公权力不得私用这点。”

刘敬宣的脸色一变:“你是想要移风易俗,改变千百年来人们已经形成的思想和行为吗?”

刘裕点了点头:“是的,如果不进行天下为公这样的思想上的启蒙,那我的所有设想,都不可能实现。皇帝可以打着代天牧民的旗号,世家高门可以打着孝顺为先的理由,去滥用手中的权力,不去为苍生造福,而是想着奴役和控制天下百姓,为自己作牛作马,最后就会上下离心,百姓们会民怨沸腾,一旦有外力加入,不管是胡虏还是妖贼,又或者是想要夺取更大权力的野心家,只要他们起事作乱,那百姓就会纷纷加入,最后哪怕是平叛成功,也会国家元气大伤,从高层世家到底层百姓,都会损失惨重,又有谁能得了好处呢?”

刘敬宣咬了咬牙:“可是如果不以孝道作为道德的考核标准,又能以什么呢?一个如果连家中父母都不孝的人,又怎么指望他的公心?”

刘裕微微一笑:“所以,我们需要改变这种考核道德的标准,不能用简单的孝顺来作为一个人品行的唯一标准,在我看来,道德品行和作为官员的个人能力,在这个权力组织的加入标准上,缺一不可。因为这个组织是用来监控百官乃至皇帝的行为,进行罢免或者是弹劾,如果他们自己都没当过官,没理过政,又如何能去评价别人的工作呢?所以,这些人的出身,必须是经验丰富的官员和将领们,而对于其品行操守的考核,是看他们当官为将时的表现,而不是在家里是不是孝顺父母,一句话,我要看的,是他们的公德,而不是私德!”

刘敬宣若有所思地点头道:“我明白你的意思了,其实你这样考察的还是官员的政绩和将领们的军功啊,那这和道德又有何关系呢?”

刘裕正色道:“就是因为有些人品行不够,为了功绩做官为将急功近利,不顾他人死活,只想着自己往上爬,进行升迁,毕竟现在是军功得爵,以爵为官,以后也会放宽到治政亦可论功得爵,升迁进步,所以,那种急功近利,压榨民众和下属,比如说当地方官时为了收税则不顾百姓苦难,酷吏治政,搜刮民脂民膏,当将军时为了取胜不顾将士死活,甚至是杀良冒功。这样的人,也许按功绩可以升迁,但以品行绝不可让其进入政事堂!”

御史大夫徇私情

刘敬宣笑道:“政事堂?你已经想好了这个组织的名字了吗?”

刘裕勾了勾嘴角:“我还没有完全想好,其实,这个组织叫什么名字,具体有什么职能,都不是我说了算,而应该是在这个组织成立时的第一次大会上,第一批成员共同商定的。当然,就象京八党成立时一样,第一批成员是哪些人,是由建立组织时的巨头,或者说主要是由我和其他几个初代领导者,来决定的。阿寿,我说希望你能帮我忙,你现在应该明白了吧。”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