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晋北府一丘八 第1325(5 / 7)
候的子孙中选拔,他们有父祖辈的爵位在身,成丁后即可出来做官,有些就是直接在军中为军官,象著名的条候周亚夫,就是汉初大功臣周勃之子,一成丁后就在南北军,细柳营中服役,最后成为一代名将,至于李广这样的陇西李氏大族,也是世代袭爵,成为将门呢。”
青龙点了点头:“关中出将,关东出相,这很正常,关中出身的列候,往往是开国的军功家族之后,定居在长安关中一带,当官时是优先从军,这也正常,而关东之地,则很多是士族,有文化的儒生,或者说是士族地主家族,他们也通过袭爵,或者是在地方上为吏,再进一步入朝为官的方式,取得权力,朝堂之官到地方的郡县官员,多是这些关东士族出身,一直到汉元帝时,儒生为主的关东士族,渐渐地压过了关中出身的列候将门,掌握了朝中的大权呢。”
白虎深吸了一口气:“差不多就是这样,战乱年代或者是与匈奴长期战争的时代,军候,将门容易得到权力,为此,在丞相之外,汉朝还专门设立了骠骑大将军,车骑大将军这样的最高武官,实现了文武分治,更是有出将入相的这条道路。有汉一代,直到魏晋,,差不多都是要以武功得爵,进而取得中央权力,直到西晋之后,玄学名士开始流行,虽经五胡乱华,但在东晋南渡,渐渐安定之后,这风气再度流行,以至于上层的士族,彻底地失掉了军队的控制权。”
玄武的眉头一皱:“即使是曹魏时期,哪怕是司马宣王,也是从军打仗,建立功劳之后,才得以掌权,为何东晋开始,在这个乱世之中,反而会士族失掉对军队的控制呢?”
白虎淡然道:“因为之前的历朝历代,哪怕是三国这样的乱世,那也是君主统治的大一统中央集权模式,最多是丞相这样的大权臣虚君实权,但权力仍然集中于中央,由中央政权来掌握整个国家,甚至为了打仗,还把百姓分为了军户和民户,军户必须承担战争服役出丁的义务。”
董卓之乱起西凉
玄武点了点头:“军户,民户,世兵之分,也算是军制历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变化,白虎大人,不妨可以说得更明确一些,尤其是跟今天的演变过程是如何的,让我们也重温一下这段过程。”
白虎深吸了一口气,说道:“若是说三国之前,还是大一统的两汉时代,虽然经历了短暂的王莽新朝,但仍然可以看成是四百多年的大一统国家,只不过东汉不象西汉那样,定都长安,有强大的中央军,这是两汉最大的区别,就在于中央军的规模和战斗力,完全不是一档,这也导致了东汉的中央对于地方的压制力不足,豪强坐大,当然,这也不止是一个军制的问题,是跟国家基本政策一系列匹配的,简单地说,东汉可以看成是一个不抑制豪强地主的国家,地方基层渐渐地失控,落到了豪强地主,或者说士族地主的手中,而西汉是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的国家。最后反映的军制上,就是强大的中央军有无的区别。”
“也正是因为东汉的中央势力衰弱,而地方豪强的势力强大,所以东汉末年,引发了黄巾大起义,一方面天下人口太多,土地却基本上不变,难以承受六千多万的人口,另一方面,黄巾军的太平道本身也是一个批着道教外衣的豪强地主,那张角兄弟就是一方豪强,不然无以布道天下。而且,这中间…………”
说到这里,白虎顿了顿:“我隐约感觉到,背后可能也有天道盟的影子,实际上历朝历代,每隔数百年,好像都会有天道盟参与或者煽动的一些大的叛乱起事发生,因为叛军乍起时需要的军械,粮草,不是平白得来的。”
玄武点了点头:“天道盟的事情我们暂时不讨论,白虎大人还是继续说说这东汉末军制的转变,从一个中央军实力不足的朝代,如何进入了三国时期。”
白虎点了点头,正色道:“东汉的军制是有点类似守外虚内的,洛阳这个首都周边的军队很少,没有西汉时那数万乃至十余万强大的常备南北军存在,拱卫京城的守军可能就万余人,甚至还不到。而北方边郡为了防备匈奴和鲜卑,西方的凉州为了对付羌人起义,倒是常备有强大的军团,都在数万以上,这就造成了内地空虚,边军强大的一种反常现象。”
“黄巾起义,是太平道趁乱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的一场大起事,因为宗教布道的速度快,范围广,信徒众多,加上可能有一些外力的参与,所以起事迅速就扩大了规模,变成了遍及全国的大乱,而朝廷的常备兵力,尤其是京城的中央军,根本不足以应付这样的大乱,迅速就让太平道之乱扩大,遍及整个中原地区,甚至威胁到了洛阳。”
“在这种紧急时候,东汉朝廷一方面迅速地在全国范围内征召军队,调回边郡的野战部队,让皇甫嵩等名将指挥,另一方面,允许全国各地的豪强地主,自己组建平叛军队,象刘备,曹操,孙坚这些人,就属于自己募集了义勇,在平定黄巾之乱中立了功。”
“可是黄巾之乱平定了,天下大权却已经不再属于东汉朝廷,在平叛中立了功的各地豪强们,纷纷当上了官员,将领,成为一方的领袖,还有象是董卓这样的人,更是一跃而成为凉州刺史,
↑返回顶部↑